连读书都需下大力气来推动,这让我们有一种“悲凉”的感觉。
最新的调查数据中,2013年我国成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.77本,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为13.43分钟,比上年减少1.95分钟,而每天上网时间为50.78分钟,比上一年增加4.01分钟;每天手机阅读时间为21.70分钟,增加5.18分钟。不难看出,人们读书、看报少了,上网、刷手机的时间增多了。
看到这组数据,很多人都会说,“哪有时间读书啊?每天上班忙工作,下班忙家务忙孩子,有点时间基本就是上网看看新闻,用手机刷刷微博,聊聊微信。”
“没时间”似乎成了很多人不读书的原因。但是,读书的时间都去哪儿了?
一本书,一杯茶,让心沉浸在书中,是一种高雅爱好,人人都能随时随地做到。对此,有年青一代有不同的意见,“谁说不读书了?我们在网上读。都网络时代了,谁还看纸质书啊?还不环保呢。”
据2014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,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,超过九成的数字化阅读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就不再购买纸质版。
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,尤其是互联网、手机、电视等媒介的普及,多媒体、电子小说、电子书不断涌现,以简单、轻松甚至以娱乐性为追求的阅读形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。这仅是一种“浅阅读”方式。
“浅阅读”对我们增长学问、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。但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,表现为走马观花,浅尝辄止,泛泛而读。如果仅限于浅阅读,过分热衷于“浅阅读”,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。而“深阅读”讲究反复咀嚼、品味、思考,它使知识向精、深、专的方向挺进。
听山大教授马瑞芳讲《从<聊斋志异>到<红楼梦>》,王熙凤问黛玉:妹妹几岁了?可也上过学?现吃什么药?只管告诉我;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。马教授表示,在电视剧中,凤姐连珠炮式地发问,黛玉没有什么反应,这肯定不符合当时的语境。“影视剧的改编,使得文学原著失去了原有的诗意,我们还是应阅读经典。”
“读书可让人保持思想活力,让人得到智慧启发,让人滋养浩然之气。”习总书记将阅读的重要性总结为“三让”。深度阅读是人们求知、立身的基本途径,是进步的阶梯,是个人发展的精神源泉。这给我们一个启示:既要“浅阅读”,更要“深阅读”。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,“穷经必专一经,不可泛鹜”,“但一部未完,不可换他部,此万万不易之道”。经典的厚重与丰实,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,这是“浅阅读”无法企及的。
古人读书讲求“博学之、审问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笃行之”。对于不以研究为业的人来说,“浅阅读”未尝不可。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,“深阅读”则显得更为重要。